制度建設 >> 規章制度

權衡利潤動機下的企業制度走向 發布消息時期:2009/8/13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官員日前在出席中國經濟發展論壇時透露,國資委正在討論遵循國際慣例設立國企改制的預報機制,要求今后國企在出售股份、資產重組、收購并購時,都要事先獲得出資人、債權人和職工等利益相關方的同意。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給出的答案是,出資人是企業的主人,出資人的利益是企業第一位的利益。這個答案不需要含糊也不應當含糊。

“公權力”與“私權力”

       記者:陳所長,最近一個月,人們圍繞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中的一些新的提法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本報也從各種利益關系調整和政府職能轉變這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引起大家的關注。日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強調,要推動企業間的兼并、聯合、重組,促進國有資產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這就直接涉及到現代企業制度下一步如何發展的問題。那么,如何看待政府今后對企業的管理?
    陳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當前,一個重要的內容是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層面看,一個需要強調的地方是,所謂的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并不是一個政府權力部門,它對國有資產的管理不能依靠政府的行政性權力,因為政府的行政權力是一種“公權力”,是社會賦予政府為全社會謀取公共利益的權力。那國資委怎么管國有資產呢?它只能依靠“私權力”,就是用政府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來進行管理。就是說,國資委也只能以所有者的身份來支配歸它所有的那部分資產和按照公司法以及相應的法律規定的職能、職責、權利來管理、維護它自己的利益。

出資人是企業的主人

    記者:對我們國家來說,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誰是企業的主人?這是企業制度改革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
    陳淮: 回答“誰是企業的主人”這個問題,實質上就是回答誰的利益在前、在企業利益中誰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問題。再通俗一點說,就是“企業是為誰而辦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給出的答案是,出資人是企業的主人,出資人的利益是企業第一位的利益。這個答案不需要含糊也不應當含糊。含糊了我們就建立不起現代企業制度來,就完成不了改革。
    沒人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利益是一個多方利益的系統組合,而不是只有單一的一個利益。除了出資人利益外,人們從常識可知,企業利益中還要包括職工利益。職工利益、勞動者利益在企業利益中的最集中體現就是就業,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飯碗”。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公司熱”中,很多人都熱衷于“下海”,好像只要辭去現在的工作立刻就能發財。現在人們知道了,保住一個“飯碗”是多么重要。顯而易見,職工利益是企業利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利益中還包括政府的利益,政府利益在企業中的體現形式就是稅賦。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很多地方的發展戰略、改革戰略中都強調一點,叫做“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就是在企業中有沒有國有股份、叫不叫國有企業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企業不能搬走。只要企業留在當地,當地政府就有稅賦收益。浙江寧波原來有個著名企業,叫做“寧波杉杉”,現在搬到上海去了,更名叫“杉杉股份”。這一搬家、一更名,對寧波來說是稅賦和城市形象的雙重損失。政府利益是企業利益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在所有國家都一樣。
    企業利益中還有銀行的利益。在市場經濟下,沒有一家現代企業能夠離開金融資本的支持。一般說,在現代經濟中,企業在流動資金或者技術改造、固定資產擴大再生產等方面總離不開銀行的支持。由此,企業資產中就總有一個部分實際上是銀行的債權形成的。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銀行的資產安全。現在我國的商業銀行最怕企業借“改制”之名逃廢銀行債務。銀行系統的報紙每天都在大聲疾呼,要建立更嚴格的法律制度來防止企業惡意逃廢債務。企業倒閉了,銀行的債權就會落空。企業興旺了,銀行的貨幣生意就有了更大的市場,因為銀行通常都是企業最大的債權人,不管用于流動資金周轉的短期債務,還是用于固定資產添置的長期債務,所以銀行利益也是企業利益的一個組成部分。
    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從根本上說,不是為職工就業而辦的,不是為了政府稅賦增收而辦的,也不是為了給銀行賺利息而辦的,而是為出資人的利益而辦的。企業行為的根本動機是出資人的利潤動機。企業利益中,第一位的利益是出資人的利益,這是市場經濟下微觀經濟主體組合、企業與外部社會之間打交道的一個基本游戲規則,是一個大家都需要遵守的共同行為規范。沒有這個共同的游戲規則,市場經濟就無法運行。因為企業如果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微觀主體,那一切經濟學中對競爭原則、價格規律的認識都得重寫,所有要素組合的制度約定,比如股份制、資本市場等都需要重新定義。

合理協調出資人矛盾

    記者: 確認出資人的利益是企業利益中第一位的利益,這個排序還不能完全說明企業中的利益矛盾,因為企業利益是一個復雜的構成。在這個利益構成中,不僅有出資人與非出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沖突和協調的問題,還有出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問題。常識可知,就是親兄弟合伙開個飯館,妯娌之間還互相打架,還會有爭執、意見,還有利益矛盾。在社會化、市場化的企業資本構成中,出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要比這復雜得多。
    陳淮:所以,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就是要解決協調出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我們以一個上市公司為例,上市公司的產權構成是高度社會化、市場化的。在上市公司的出資人中,可能有自然人,有企業法人,有資本雄厚的機構投資者,也有散戶股民。這些出資人的投資目的也不一樣,有些出資人是力圖通過企業紅利獲取投資回報的,有些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只是階段性的持股者——他們作為被動的投資者,其利益來源并不是企業的分紅,而是資本市場的產權差價。
    我們的股票市場在前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把股票市場說成是為擴大國有經濟的支配力而辦的。由此延伸,市場的目標就從“擴大國有經濟的支配力”演變為“幫助國企脫困”。在前期實行上市審批制的過程中,上市的標準成了誰困難誰上。在很多地方,政府把上市指標、上市機會當成了一種“扶貧”的資源。政府這樣認識,那些國企的大股東就自然而然地認為,公眾投資者的錢就應當用來為國企解決困難。
    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前期在相當大量的上市公司中,大股東的行為動機就發生了異化。許多國有大股東不是把公眾投資者的出資和自己的出資合起來,通過購入原料、組織生產、擴大銷售的過程來取得利潤,而是把公眾投資者的出資據為己有。這些大股東的利益來源不再是市場,而是其他出資人的資本金。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些大股東的典型做法是,先編個故事說,我有好項目,要公眾投資者共同出資。等資金籌集上來以后,大股東就用種種手段把上市公司的錢全部“借”走。有的借光上市公司的資本金還不算,還要上市公司擔保,再從銀行借一塊。最后上市公司自己被掏空不說,還被留下一大筆“或有債務”,以致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資產成了“負資產”狀態。這種事情接連不斷地發生,已經使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受到嚴重挫傷。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要杜絕這種侵害中小出資人利益的問題。
    按照目前證監會的規定,獨立董事是干什么的呢?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主要負責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監督關聯交易的公正性。按照證監會的要求,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要分別、獨立地對上市公司所涉及的關聯交易做出判斷。就是說,每一位獨立董事都要分別表態,對每一件關聯交易都要單獨表態。這個表態不是說說就完的,獨立董事要對這些交易的公正性負法律責任。在這些關聯交易中,一旦發現有損害中小投資者的“貓兒膩”,獨立董事是要被追究相應責任的。第二件事是對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負責。獨立董事應當獨立地審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按照目前證監會的規定,獨立董事如果懷疑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有權另行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的財務重新進行獨立審計。這個審計無需征得董事長或董事會同意,而且獨立董事有權將審計的結果直接報給證監會或者交易所。第三件事是對上市公司的薪酬制度發表意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人員應當拿多少報酬,其他董事的薪酬應該是多少,不能由他們自己說了算,得由獨立董事領導的薪酬委員會說了算。獨立董事應當負責對公司的薪酬做出設計。這個薪酬制度,主要指高管人員的薪酬制度。
    記者: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中,對由誰來支配企業的資產的問題如何設計?是不是誰出資、誰決策,就是誰來支配資產呢?
    陳淮: 也不全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資產委托代理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不斷完善過程中,出資人與資產的支配關系經常是分離的。這種分離有時會發展到出資人和他的資產不見面的程度。比如說一個上市公司,除了大股東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的小股東、市場上的散戶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到他投資的企業去看看他的資產是什么樣的。但是在經濟學意義上,這些投資者確實是老板之一、出資人之一。那誰替他打理這些資產呢?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規范的資產委托代理關系。
    我們說出資人是企業的主人,但這并不是說,每一個股東都要去參加企業的決策。實際上,包括企業中的大股東,也不是每一個出資人都派出自己的代表去直接對企業下命令的。如果那樣的話,企業就亂套了。在企業這個層面上,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率的資產委托代理關系。這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經理人制度,董事會和總經理之間關系就是經理人制度下的資產委托代理關系。
    委托代理關系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選擇過程。出資人并不一定是資產支配效率最高的人。董事會的責任之一,就是要找到能夠提高資產支配效率的人,委托他們替出資人打理自己的資產。如果管得好,就獎勵,管得不好就馬上換人。如果全社會都這么干,經過不斷地篩選,最后使全社會的資產總是保持在最優秀的那一群資產支配者的支配下,我們的企業就有強大的競爭力了。我們力圖實現的目標是,不論企業的出資人是誰,是自然人還是企業法人,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是私人還是政府,被委托的經理人受到的制度約束都將是一樣的。我們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這樣一種制度形式。

重要的是來自外部競爭者

    記者:產權競爭的問題我們經常提到。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主體,實際上面對兩個市場:一個是產品市場,另一個是產權市場。由此而來,企業面臨的競爭也是兩重的:一個是產品競爭,另一個是產權競爭。是不是這樣?
    陳淮:迄今,人們對董事長和總經理權限劃分的討論非常多。在實踐中,這兩個位置的職能劃分也是各行其是。實際上,我們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以董事長為首的董事會負責的是產權市場的競爭,而以總經理為首的經營班子面對的是產品市場的競爭。
    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產品賣得出去賣不出去、能否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賣的價錢好不好、利潤空間大不大等問題由誰來管呢?由總經理和他的經營班子管。這個班子包括副總經理、總會計師以及總管市場的銷售部等。但是,總經理不能去主持企業股權結構調整、增資擴股或者出售股權的事,因為資產不是總經理的,而是出資人的。總經理可以負責把產品賣掉,那是他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是他受托經營企業的權力范圍內的事情,但總經理不能把企業的產權賣掉,因為那不是他的東西。總經理不是企業資產的所有者。
    誰才有權力討論產權方面的問題呢?股東會和股東會選出的董事會。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企業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產權構成。例如,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和出資人利益,決定進行股本擴張還是股本收縮,進行股權與債權之間的合理組合和轉換等。企業需要擴大再生產,是用債權方式還是用股權方式融資?這關系到企業出資人在利潤分配中的權益,也關系到資產所承擔的風險。實際上,在市場經濟下,股轉債、債轉股,都是企業產權構成調整的正常情況。
    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就存在著一個對資源支配權的競爭。前些年,在一些合資企業中,中方一般都占絕對控股的地位。例如,在股權比重中占有不少于51%的份額。但是后來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當合資企業發展良好時,外方就會提出,由于市場的前景很大,為了企業長遠發展,我們增資擴股吧。這時,中方經常面臨的一個尷尬是,沒有可用于增資的資金來源。這時外方就會說,沒關系,我單方面增資也行,只要按照雙方投資額的多少重新調整出資比例就行。調整股權結構的結果,就是外方成了控股股東。這是什么呢?這就是產權競爭。前些年,這類事在我國的合資企業中經常遇到。
    產權競爭不僅來自共同投資者,更重要的是來自外部的競爭者。最近人們常聽說一個詞,叫做“資本運營”。資本運營,其實就是產權競爭,就是通過產權的不斷重新組合,擴大自己對資源的支配力。資產并購也是產權競爭,外資收購國有企業也是產權競爭。實際上,世界上沒有哪一家大企業是靠利潤的不斷追加而發展成為世界級大企業的。真正的世界級大企業無一例外地全是靠產權競爭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出資人投資于一個企業,把在這個企業賺的錢又不斷地追加到企業中,這只是一個理論化的資本循環過程。世界級大企業總是通過產權競爭,通過資產的收購、兼并、重組等過程發展而成的。這個過程誰來管呢?不是總經理。總經理不能操作企業產權的買賣,因為總經理不是所有者。負責產權競爭的只能是董事長領導下的董事會。
    由此我們知道,股東會、董事會不能把自己當成經營班子的監督機構,不能僅僅把眼睛盯在總經理頭上,每天看他有沒有貪污腐敗,有沒有把公司的利益給其他利益相關者,這不是董事會面對的最重要的事。董事會面對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產權競爭。

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 隱私聲明 | 廣告服務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歡迎投稿

您是第 831596 位來訪者

廣州志帆興業全球育兒科技教育發展有限的機構版權局任何   ©2009 - 私隱權政策措施

京公網安備110106005380

聯系電話:010—51319686  51319668  傳真:010—51319668   郵箱:chinahrgl@126.com

448--------m.pwjzt.cn

520--------m.ohsr.cn

486--------m.cnfood.org.cn

493--------m.z8468.cn

1016--------m.nctuangou.com.cn

1018--------m.jiegaoled.com.cn

585--------m.tghrb.cn

369--------m.apki.cn

780--------m.tzrenhe.cn

136--------m.news8.org.cn